藏传佛教文化

在稻城亚丁地区,藏民们信仰藏传佛教。藏传佛教又称藏语系佛教,或俗称喇嘛教,是指传入中国西藏的佛教分支,归属于大乘佛教之中。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一千八百多年前。
这里的藏族全民信教,教派众多,除原始宗教苯教以外,还有宁玛派(红教)、格鲁派(黄教)、噶举派(白教)、噶当派、萨迦派(花教)等藏传佛教的若干流派。
时至今日,藏民们还保持着藏传佛教许多独特的祈福方式:转神山、拜神湖、撒风马旗、悬挂五彩经幡、刻石头经文、放置玛尼堆、打卦、供奉朵玛盘、酥油花、使用转经筒等。

藏族歌舞文化

藏戏的藏语名叫“阿吉拉姆”,意思是“仙女姐妹”。藏戏起源于8世纪藏族的宗教艺术。17世纪时,从寺院宗教仪式中分离出来,逐渐形成以唱为主,唱、诵、舞、表、白和技等基本程式相结合的生活化的表演。2006年5月20日,藏戏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。
锅庄舞,又称为“果卓”、“歌庄”、“卓”等,藏语意为圆圈歌舞,是藏族三大民间舞蹈之一,也是一种原始的舞蹈形式,随着藏民族生产生活发展而逐渐完善、丰富,作为民间舞蹈之一,具有自娱自乐性和很强的技巧性。2006年5月20日,锅庄舞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。
弦子舞是藏族人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种自乐性歌舞。在节庆、婚嫁、集会时,人们欢聚一堂,舞时围成圆圈,领舞者边歌边舞,拉着弦子(藏族一种拉弦乐器)伴奏,余者随之,时而向圈内聚拢,时而散开,双手甩动长袖,动作优美。2006年5月20日,弦子舞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。

藏族特色

藏式服装独具特色,男女的藏袍都是大襟服装,男式以黑、白氆氇为料,领子、袖口、襟和底边镶上色布绸子。女式藏袍大多以氆氇、毛料、呢子作料,夏秋穿不带袖子的藏袍,里面着花的或红、绿等色彩鲜艳的衬衣。冬天的女式藏袍一般有袖子。腰间束红、雪青、绿色等绸缎腰带。藏族妇女最喜爱扎围裙。围裙藏语称“帮典”,是藏族妇女的藏装上的一种特殊标志。围裙织法独特,编织精密,美观大方,色彩鲜艳。同时,藏袍本身就是一种古朴典雅的装饰,可以用作舞台服装。
稻城的藏式民居,无论在建筑技术方面,还是艺术效果方面,都极富感染力。散落在深谷、丛林、山原的村寨是稻城的另一道风景线。这些民居或依山或傍水,结构和布局随山势鳞次栉比,变化有序,无论是石砌的藏房,还是黑色的帐篷或是简单的牛棚子无不体现了与大自然的和谐之美。稻城复杂的地理、地质环境决定了不同的民居建筑材料和风格,展现出建造者就地取材的聪明才智,民居的附属装饰则体现了主人的信仰和传统,发展出一种独有的建筑风格。
阿西土陶是一种民族特色浓郁、文化内涵丰富、具有极强实用性和观赏性的黑陶器皿。它既是国家级“非物质文化遗产”、独特的藏族手工艺产品,也是稻城亚丁“四绝”之一。稻城县赤土乡有一很长的红色土岩层,乡因以名为赤土。此红土成分特别,含有氧化铝及微量元素,粘性强而透气性好,是制陶器的绝佳原料。生活在附近的阿西村人自古就利用此土制作陶器,经过几千年的发展传承,在阿西形成了一套完美而特殊的黑陶烧制技艺,出现了一批世代传承的能工巧匠。
献哈达是稻城人民最普遍的一种礼仪,常在欢迎、馈赠、敬神以及日常交往中使用,表示敬意和祝贺。
磕头这种礼仪主要见于寺庙,到寺庙朝圣和拜见大活佛的时候,信教群众以磕头表示忠心和虔诚。
敬酒、敬茶的礼仪常见于稻城藏族人民对于亲朋好友的接待。淳朴的藏民们大多热情诚挚,十分好客。